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不沉默的少数人

时间:2016-07-14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田腾  阅读:

  19年前的今天,王小波突发心脏病,阖住了那双眼睛——向两边耷拉着的,小而聚光的眼睛。

  我是他的忠实拥趸,想来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似乎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勇气去追求自由,反抗权威。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倘若一个人,从小就习惯于在被安排被束缚的环境里生长,自带奴性卑躬屈膝,那他真就是无可救药了。当下的各式高档进口药不管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出品的仙丹妙药兴许可以略医一二。也正是因为有了向往自由与反抗权威做基础,我才能迷信他迷信的如此无药可救。

  至于第二点,则是由于他的作品具有令人着迷的魅力——放浪不羁,特立独行,讥诮反讽,幽默风趣。

  《黄金时代》是我接触的第一部王小波的作品,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文学的认知。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字里行间时时刻刻穿插着“性”的小说,可它又存在的那么理所当然合乎情理,似乎本来就应该这样写,不这样写就不是“黄金时代”了。陈清扬和王二做爱做得肆无忌惮,甚至于突破围城,在深山老林里进行第二次战斗,放浪形骸毫无畏惧,这该是怎样一种勇气?

  他通过“王二”这个小人物(可以说,王二是他作品中永远的主人公),围绕着文革这个永恒的主题,呈现了一个荒诞不羁的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残酷与不近人情,而且往往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给读者精神以轰轰烈烈的刺激。这种巨大的冲击,真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快感。自此,我成了一个彻底的有信仰的人,无法拯救也不想被拯救,我拜倒在他的才情和他的放荡不羁下,甘愿匍匐在他的脚下,做一个俘虏。

  •   很多人觉得“性”似乎是他小说的唯一标签,我不以为然。在王小波以外,贾平凹和莫言的作品对性也有颇多的描写。但王小波更直接,更放肆,就像一个赤裸裸的人大大咧咧地躺在地上,任由参观。在赤裸性爱的描写背后,是他对政治的思考,对时代的反思,对社会的批判,对自由的向往。而他的杂文,则充满了智慧。

      据《中国现代文学史》介绍,王小波在中国90年代文学格局中,以一个“局外人”的姿态存在着。提起“局外人”,很多人会想到加缪的《局外人》,默尔索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去主动或者被动地参与发生在他身边的各种事情,但他却始终像个局外人,仿佛事事与己无关。但王小波却不同于这种局外人,在他生前,并不被主流文学认可,当局甚至一度明令禁止新华书店出售他的书籍。这种被排斥于主流之外的边缘化存在,并没有影响他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在当时的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这必定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号召。王小波去世以后,在学界也迅速掀起了一股“王小波热”。但斯人已逝,再隆重的葬礼又能有什么用?

      王小波去世那年,我才两岁,还是牙牙学语的年纪。到今天,他在佛山陵园已经沉睡了19年,他的夫人李银河还在为同性恋者的权益四处奔走,而我从2013年拜读他的《黄金时代》开始,已经看完了他的全部作品。他在《最灿烂的阳光》里说:

      “浑浑噩噩的人因此有福,头脑清醒的人因此而倒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长脑子是多余的。灿烂的含义就在于此。”

      他是处于浑浑噩噩年代里的头脑清醒的人,是住在黑铁公寓里的自由撰稿人,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我的精神向导和伟大导师。

      前段时间,纪念张国荣逝世13周年的新闻铺天盖地,淹没了我的微博空间朋友圈。今天,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的朋友圈却安静得让人不安。我不知道该为他的远去与被人遗忘而痛哭,还是该为自己对他的狂热崇拜而鼓掌。

      我在心地园里徘徊了两个小时。绿树红花,芳草萋萋,人来人往,孤独与喧闹并存,我想做这个黄金时代里不沉默的少数人。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